NEWS

营销观点

时刻保持对数字市场的敏锐及前瞻性

营销观点

企业营销内卷,再不升级企媒体就晚了!

本站原创 | 2021年10月08日 | 分享至:

2021年3月,上海明谷科技园,老鲍外贸会议室内,从嘉定远道而来的销售软件提供商,正在进行演示。我受老鲍邀请,参加了这次演示会,为他把把关,出出主意。

这是一款集成了企业数据和应用功能的软件,可以按标签和需求获取企业信息,加入意向客户组,并由公司销售人员去联系、跟踪的销售管理系统,并且还能自动外呼和记录客户反馈。

演示人正热情洋溢的介绍着,却突然被老鲍的电话铃声打断,老鲍拿起电话,听了一下,2秒钟不到,便皱着眉头说:“不需要!”,便撂下了电话。大家也都心知肚明:这是一个推销电话。 

不等他们继续演示,老鲍便直接说开了:“这些年我们组建过电销团队,没有业绩;使用过自动外呼系统,效果极差,还败坏了我公司的名声……”看着老鲍失望的表情,我只能向演示方解释说:“你们这个是一款推销软件,我们需要的是一款营销工具”……

1

营销内卷

老鲍提到的电销团队,其实在2000年之后大行其道,那个时候,每个sales桌前,几乎人手一本电信黄页,他们每天的任务,就是对着黄页,一家一家公司地打电话,询问有没有需求,推销自家产品。勤勉的sales每天可以300~400个电话,有的甚至更多,平均能获得4~5条意向客户,然后继续追踪,促成交。电话打得越多,意向客户就越多,勤勉是销冠的基本素质。

然而随着年轮的增长,越来越多的项目、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了电销模式。每年的黄页被不同的公司打了一遍又一遍,客户不堪其扰,接电话的话语从“对不起,我不需要,谢谢”,然后挂掉,变成了“不需要”,挂掉,有的甚至直接挂掉,更有好事者,一听是推销电话,也不挂,放旁边,让电话那头跟空气对话……

据相关统计,现代人平均每天要接到6~10次推销电话,越来越多人明显感觉到被骚扰,推销的效果就可想而知。

在2010年后大行其道的,是SEM最初抢占搜索引擎红利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,引来更多企业和同行跟进,有竞价模式存在,你投100元一个关键词点击,就会有人投110元,费用投入节节攀高,逐步侵蚀利润空间。温水煮青蛙,大多数企业毫无知觉,直到ROI无限趋近于0。

做企媒体营销之前,我们的客户大多已觉察到这个危险的趋势:只要是市场之中,每个竞争对手都能平等选择的营销方式,最后都会趋于无效,无论是电销还是SEM,又或者是媒体广告、年度市场活动,概莫能外。

2

推销*营销

打陌生电话(电话营销)的本质其实是推销,和上街发传单一样,目标人群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,容易形成心理抵触,传播和转化率都比较低,就像是“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”,但自己说自己好,通常没有信服力。

以追女孩为例,推销就好比您看上了一个姑娘,你拼命在她面前说自己怎样好,家里怎么有钱,有一叠房产证,但这个姑娘现在什么状态,喜欢什么类型,有什么情绪偏好,你不知道,最后费尽了力气,很可能得到一句:没感觉…恋爱的主动权,悬于一线天。 

做营销就不一样了,直接以消费者为中心,关切用户需求,做产品方向的引导。用产品的价值,借助多种方式,创造良好体验,为用户服务,人们接受度高,效果自然就好了。

还是以追女孩为例,您看上了一个姑娘,但人家不一定能看上你,这个时候,除了做最好的自己【产品价值】,还可以让女孩身边的人,觉得你好,替你说好话【口碑营销】,建立吸引。在女孩需要的时候【关切用户需求】,你刚好能出现在她面前【产品可得性】,女孩跟你接触下来,也感觉挺好【产品体验】,这样下来,八字就有两撇了【成交】。

3

破解之道

营销内卷,让无数企业进退两难:继续做吧,效果越来越差;不做,就没效果。怎么破?
一:营销人成为产品&服务的至少半个专家 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深度挖掘自身价值,并拓展需求场景。如乳胶枕头、床垫的需求场景:
二:大数据验证用户需求,包括热度和范围
通过大数据爬虫工具,按一定周期,爬行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,获取和分析人们在互联网上的帖子、互动、讨论等公开信息,进而获取热度和范围。之后,进一步对数据进行过滤、梳理和分类,形成企媒体的内容传播体系。

三:建设企媒体营销平台—企业自己的影响力中心
我们需要建构一套系统,这套系统既能把我们的营销内容分发出去,又能把潜在客户引回来,形成私域流量系统,完成客户的沉淀和转化。

四:持续运营,撬动流量增长的飞轮

当我们创作的有趣、实用、有价值的内容,逐步覆盖潜在客户的需求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,按图索骥地找到我们、熟悉我们,并选择我们。当每天都有海量人群触达企媒体,并且还在不断增长,我们就可以同时完成品牌的曝光、新用户的市场培养,以及销售转化。

避免营销内卷,重视品效合一,就做企媒体。